中國動畫片曾經給世界奉獻了諸多驚艷,但要盤點這些經典之作,總給人以“好漢不提當年勇”之感。近年來,雖然有“喜羊羊”洋洋得意,但似乎也沒有發揮出帶頭羊的效應。在第21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上,業內人士把出了中國動畫電影的三條病脈。
低幼之困
觀眾熟悉的電視劇《武林外傳》移植到動畫領域也頗為成功,投資方北京聯盟影業投資有限公司、北京動漫聯盟主席郝亞寧在電影節的“中國電影科技之光論壇”上表示,目前該片每分鐘收入可達到1.5元,而談到成功的秘訣,他居然說是“堅持不上少兒頻道”。
“美國所有動畫產品都是全家同樂,這樣才能在全媒體上播出,如果只定位于低幼觀眾,只能越做越窄。”針對國內動畫片的年齡定位問題,郝亞寧說,“當務之急是改變觀念,只有定位于更廣泛的受眾才能為動畫打開更大市場。”
對此,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生導師姚國強教授也有同感,他說:“與故事片相比,動畫片的故事更簡潔明了,內容上天入地,角色諧趣可愛,色彩鮮艷明快,因此不光少年兒童愛看,國外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都喜歡動畫片。”
“比如說我們熟悉的《獅子王》,它的原本就是莎士比亞的大作《哈姆雷特》。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都能看明白。”姚國強說。
聲音之弱
姚國強從事電影聲音藝術研究已有30多年,他告訴記者,中國動畫片在聲音創作設計上也存在諸多問題,影響了觀眾的認同感。
“聲音是畫面的支撐,許多優秀的動畫片如《鼴鼠的故事》《貓和老鼠》雖然沒有人聲配音,但是鼴鼠的叫聲、貓鼠追逐的樂聲同樣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而中國拍攝的動畫片,角色無論年齡大小,聲音造型變化都不大。”
究其原因,姚國強認為,一方面是低幼陷阱在作怪,把動畫片作為兒童電影的補充,因此就不如制作故事片那樣注重聲音設計,另一方面則是費用限制,使得畫面造型設計優先于聲音設計,也沒法像國外動畫大片能請到“大腕”配音。
姚國強建議,國外動畫大片大多采用先期錄音方式,演員先根據劇本要求,在導演指導下把全部言語錄制下來,再根據言語去設計畫面動作,這樣就實現了“聲畫合一”的效果。而國內大多采用后期配音工藝。
靈魂之失
“技術不是靈丹妙藥,一時也無法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,中國動畫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魂魄上,也就是故事的內容,觀眾不會因為這部片子很難畫才去看。”姚國強說。
英國導演協會主席艾維爾?本杰明也表示,雖然動畫大片紛紛采用3D制作,但并非是砸錢游戲,特效也不一定要有大成本,關鍵還是要有創意,3D技術的核心價值不是“更大”或“更震撼”,而是要讓大家能看到“更多”。
目前,國內動畫片往往從古典名著中尋找題材,對此,姚國強也提醒說:“由于觀眾對名著已經非常熟悉,因此不能再把名著用動畫片講解一遍,而是應該精選內容,尋找與觀眾的共鳴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