凱伊位于港口城市天津郊區的工業區。像數以萬計的中國企業一樣,凱伊靠出口繁榮壯大。20年來,凱伊工廠生產的每一件毛絨玩具都被發往歐洲或日本。如今不同了,隨著今年圣誕節臨近,這家工廠的女工們伏在縫紉機上,為中國的超市制作兒童毛絨圍巾。經理孫舒倫哀嘆,歐洲玩具市場跌入谷底,“我想歐洲人不會像以前那樣買禮物了。2010年以后,我們對歐洲的出口下降50%。”
長期以來,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一直是當今世界的奇跡之一。而凱伊就處于該國經濟增長驟然減速的最前沿。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年度增長率僅為7.6%,在美國人看來這是高增長,卻是中國3年來最低的。這對世界其他地方來說真是壞消息。經濟減速迫使中國企業降低生產和投資。這種情況下,他們對美國、德國和日本的機械以及澳大利亞、非洲和拉美的原材料的需求減少了。
出口不盡如人意只是造成增長放緩的部分原因。中國增長的另一主要驅動――建筑業也出現類似趨勢。對樓市泡沫的擔憂令政府采取限制措施。房地產泡沫是由當局的刺激計劃造成的。2008年和2009年,中國為抵御全球金融危機,推出巨額刺激計劃。
該計劃奏效了,但也帶來代價。刺激資金造成通脹上升、房價飛漲,銀行的匆忙信貸導致很多不良貸款,地方政府也背負大量壞賬。北京龍洲經訊咨詢公司分析師安德魯?巴特森認為,中國這一次似乎并不再急于采取措施扭轉增長下降的趨勢,“政府內部有一種共識,認為當初的刺激方案過度了,他們不會重蹈覆轍。”
對于經濟減速,北京也并未坐視不理。今夏央行兩度下調利率,三度降低準備金率并鼓勵放貸,政府還通過稅收和其他措施促進出口。但令人驚訝的是,如今北京似乎沒有(像4年前那樣)認真考慮救市。政府希望看到投資型增長降溫,這可能是邁向期待已久的中國經濟再平衡的第一步。若更多依靠內需,中國經濟會變得更可持續,外國政府也會更高興,因為中國消費者買得多,外國商品銷量會更好。
從凱伊工廠可看出中國當局對本國公司的期待――把銷售對準本土顧客,但這種情況一時難以成為普遍趨勢。目前,巴特森認為,北京只是出臺措施減緩沖擊,并未去刻意推高需求并保證即刻增長。